第二节 青藏高原新构造分区与主要新构造区的地质特征
依据现有的认识和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新构造进行构造区划,对于深化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社会生产也具有积极的实际指导意义,因此,对青藏高原新构造分区十分必要。青藏高原新构造分区主要考虑下列因素:第一,青藏高原现今不同区块的变形特征与差异以及变形的动力机制;第二,青藏高原现今不同区块的岩石圈结构特征及差异;第三,青藏高原新不同区块的构造演化;第四,青藏高原新构造演化的基础——前新近纪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
班公湖-结合带和龙木错-双湖结合带是冈底斯-喜马拉雅(冈瓦纳大陆)与泛大陆板块的边界(潘桂棠等,2010),冈底斯构造带是新特提斯洋俯冲的岛弧带,喜马拉雅与冈底斯构成印度与板块边界碰撞体系,同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也是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构造活动边界,地球物理调查表明,该断裂是一条重大的超壳断裂,两侧岩石圈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新生代青藏高原北部特征最显著的边界断裂是东断裂与阿尔金断裂,二者均为大型走滑断裂,且皆为深切地壳的大型断裂。东昆南断裂在地貌上划分了青藏高原腹地与东北缘盆山体系,是青藏高原北部的一条重大构造地貌边界,在岩石圈结构方面,高原腹地区的地壳厚度为70~80km,而东昆南断裂以北地壳厚度逐渐减薄,至地区已减薄到50km。阿尔金断裂则是调节青藏高原北部帕米尔-西昆仑与秦祁昆造山带构造变形的一条大型转换断层,是青藏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边界。综合上述,本书以上述重大构造带为边界,对青藏高原新构造划分了4个构造区:西昆仑-帕米尔汇聚造山域、秦祁昆走滑-挤压造山域、羌塘-巴颜喀拉挤出转换变形域和冈底斯-喜马拉雅汇聚造山域(图5-1)。(www.guayunfan.com)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在根本上于南侧印度次大陆的挤压和岩石圈俯冲作用,北侧受控于、等刚性块体的阻挡以及陆内岩石圈俯冲作用,东侧则受扬子地块的阻挡,青藏高原周缘刚性块体的围限挤压,使得青藏高原地壳显著缩短增厚,同时在高原周边及内部形成多种类型的冲褶造山带。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决定了青藏高原岩石圈本身的构造变形具有区块性和层次性,在统一的构造动力体系下,不同的构造区与构造层之间同时存在耦合与解耦作用,这是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分析必须正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变形复杂多变,新生代复杂的构造变形也只有置于合理的时空四维演化体系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也正因为如此,建立并不断完善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区划对青藏高原构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